徐旭東,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理事長,致公黨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武漢市委會主委,湖北省武漢市政協(xié)副主席。2007年11月至2018年4月,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業(yè)務副所長。從事藻類生物學研究,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
同學們都叫我“書蟲子”
我是1982年上的大學。那時候考大學很難,升學率很低。雖然我就讀于一所古鎮(zhèn)中學的縣重點班,但是那年,我所在的40多個人的班級,包括我在內(nèi),只有兩個人考上大學。在當時,該選什么大學和專業(yè)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學校有相應的指導,我們也不需要考慮太多其他因素,基本上都是憑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yè)。由于我從小對生物學感興趣,加上受到高中生物老師的影響(他那時候講課特別生動,還經(jīng)常提到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因此,在我心中,已經(jīng)有了理想的大學和專業(yè)。我的學習一直十分努力,高考成績出來后,我十分堅定地把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作為我的第一志愿填報(那時是在成績公布后達到分數(shù)線的考生才填志愿)。如愿以償,我被錄取了。
那時候中小學的學制比現(xiàn)在短,我從小學到高中只讀了十年半,剛入大學的那年,還只有15歲。我們的大學生活十分簡單純粹。由于大學畢業(yè)由國家分配工作,我們不需要為找工作擔憂和分心,在學校就是一個勁地讀書、學習。學校的學習氛圍很濃,同學們滿懷理想,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我更是如此。大學期間,除了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學生會干部,做了一點為大家服務的工作以外,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和圖書館度過,記憶中好像一直在讀書,以至于同學們叫我“書蟲子”。我并不排斥這個“外號”,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同學們在嘲笑我,而是對我刻苦讀書的肯定。在規(guī)定的課業(yè)之外,我還自學了很多課程,在圖書館看了生物進化論、隱花植物學、藻類學、古生物學,乃至地質(zhì)學的書籍,后來又自學了英文的生物學教材,這些都對我后來選擇專業(yè)方向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隨著對生物學地了解越來越深,我對生命科學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去圖書館查閱和學習了很多相關的資料,詳細地去了解生命科學是如何從古希臘時期的雛形一步步發(fā)展到現(xiàn)代知識體系的。慢慢地,我了解了這門學科的發(fā)展脈絡,有了自己的對生命科學史的認識。在大學三年級的下學期,我一個人默默地把積累的資料整理成了一本十萬多字的《生命科學史》書稿。當時國內(nèi)還沒有這方面的書,我想這樣的一本冊子對于其他學習生物學的學生一定是有益的。所以,我惴惴地帶著這本手稿找到了學校的出版社,希望能得到出版。當出版社的老師得知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大孩子”的書稿時,就不愿繼續(xù)談下去了。這雖然對我來說是一個小小的打擊,不過對我來說,正是由于寫作這本冊子,讓我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命科學知識,對我后來的學術生涯裨益不淺。
在大學期間,有一位老師對我影響很大。他就是教我植物系統(tǒng)學的周云龍老師。他自己的科研方向主要是藻類學,這也成為我后來的研究方向。他給我們上植物系統(tǒng)學第一堂課講的就是藻類。他的生動講述讓我見識到了藻類的豐富多樣,大到海里的巨藻、海帶,小到單細胞微型藻類,我被深深地吸引了。為了對藻類能有更深的了解,我去圖書館系統(tǒng)地自學了海洋藻類和淡水藻類相關的知識。藻類在顯微鏡下的美麗形態(tài)讓我十分著迷,記得曾經(jīng)在其他課上偷偷地用透明紙覆蓋在藻類圖譜上臨摹,樂趣無窮。當然,這也并沒有影響我對其他課程地學習。我的各門功課總成績一直排在全班前三。慢慢地,周老師也發(fā)現(xiàn)我對藻類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也有意對我加以培養(yǎng)。于是,他會在去北京郊區(qū)做藻類調(diào)查時把我?guī)?,并教我怎么樣去分析帶回來的藻類樣本。在他開設的藻類學課程上,我也在扮演著“助教”的角色,因為我已通過自學掌握了課程的內(nèi)容。老師對于藻類的研究熱情和認真態(tài)度著實讓我感動。受到周老師的影響,我大學畢業(yè)報考研究生時決定到中科院水生所繼續(xù)學習藻類學,尤其是當時剛剛開始的藻類遺傳學方向——這一方面是出于個人興趣,另一方面是源于內(nèi)心的一個愿望:我要努力為中國的藻類學研究趕上世界前沿作出貢獻。我跟周老師一直保持著忘年的友誼,直到近些年,我去北京開會、交流,只要時間允許都盡量抽出時間去看望他。
現(xiàn)在回憶起整個大學生涯,我認為大學給我留下的最為寶貴的財富除了比較堅實的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基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充滿理想的人,就是要對人類知識大廈作出貢獻的渴望,尤其期望自己的國家在科學技術領域能夠走到世界前列。
做一個有理想的知識青年
我的大學時光給了我“知識”和“理想”。對于青年朋友,我想把這兩點感悟分享給大家。
我先簡單說說“知識”。我希望大學生朋友們珍惜時光,好好讀書,多學知識,努力把知識變成專業(yè)素養(yǎng)。有些大學生認為,只要把老師在考試前劃的重點弄明白、通過考試就好了,拿到畢業(yè)證就算達到上大學的目的了,缺乏對知識的渴望和主動學習的動力。其實,大學是一個人給自己知識構架打基礎最重要的時期。大學生年輕記憶力好,沒有繁雜的事務分心,學習效率高。尤其是本科階段,對整個專業(yè)領域比較鋪開了學習,是一輩子進行系統(tǒng)學習難得的時間窗口。有的人可能認為大學期間學習的知識在以后工作中沒有多少能用得上,但我說不是這樣的。一個人本科期間建立的知識素養(yǎng)很可能是跟隨一生的。我們后來無論是攻讀碩博學位還是走上工作崗位,主要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甚至是某一個問題上下功夫,稍走出自己的研究領域,第一時間能夠調(diào)動出來的知識很可能就是當年本科期間留下的底子。有了那個底子,“再學習”和深度研究底氣就十分不一樣。另一方面,一個基礎知識扎實、雄厚的人,融會貫通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這對于形成寬闊的視野和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都是相當重要的。
我再說說“理想”。毋庸諱言,就我感覺而言,現(xiàn)在有不少大學生的理想可能停留在個人現(xiàn)實層面,比如某個專業(yè)難不難畢業(yè),以后就業(yè)怎么樣,很少去考慮自己能作出什么貢獻。有的人是因為本科畢業(yè)不好找工作才選擇讀碩,碩士畢業(yè)不好找工作才選擇讀博。還有一些大學生宣稱自己的人生就是“佛系”、“躺平”,缺少前輩們的雄心壯志。當然,我也并不是說平凡有什么不好——每個人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由。但我想說的是,大學生們,尤其是打算從事科研工作的那一部分人,僅僅只有一些“現(xiàn)實主義的理想”是不夠的,還要讓理想主義照進現(xiàn)實。一個人越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就越是對國家、對社會承擔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沒有建功立業(yè)的精氣神,那我們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尤其是專業(yè)性較強的問題,誰來帶頭解決呢?新的路徑誰來帶頭探索呢?我希望大學生們都能懷有崇高的理想,保持一份執(zhí)著與純粹,責任與擔當,發(fā)揮掌握信息技術、資訊手段等各方面優(yōu)勢,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