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洞,出門爬陡坡,物資靠馬馱。宣恩縣曉關鄉(xiāng)騾馬洞村,山大人稀,全村97戶,其中貧困戶達43戶,是縣里的深度貧困村,是梗在脫貧攻堅面前的一塊硬骨頭。
2018年,宣恩縣將脫貧摘帽,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張樹香帶著恩施州政協(xié)駐村"尖刀班" 正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
補齊短板:啃下硬骨頭
8月16日,騾馬洞村連通3、4組到5組的新修公路上,下午的太陽曬在身上如刀割。運修筑材料的卡車在剛開辟出來的毛路上顛簸,激起塵土飛揚。
漫天的塵土中,張樹香穿著一雙解放鞋,一邊走一邊檢驗路況,排查有滑坡風險的路段。
路,一直是騾馬洞人心中的期盼,也是當?shù)匕l(fā)展的最大短板。
從曉關集鎮(zhèn)沿著209國道向咸豐方向行駛,在野椒園大橋橋頭,有一條約5米寬的公路和國道連接。這就是從曉關集鎮(zhèn)前往騾馬洞的公路。直到2007年12月,這條路才修通,騾馬洞也是該鄉(xiāng)最后通公路的村。
這是因為地理環(huán)境所致:公路的一邊,是坡度約60度的高山,直插入云;另一邊是約60度的陡坡,坡底,就是奔流不息的河流。
這一段,并不是騾馬洞最險的路段。該村4組到5組的公路,長約6公里,鑲嵌在一片近90度的懸崖上,曾經(jīng)的老公路僅僅只有一輛車寬,一邊的懸崖垂直約30米高,另一邊的懸崖垂直插入山谷底,看著都讓人眩暈。
幾年前的一天,一戶村民修房,用馬馱著水泥在這條路上爬行。其中一匹馬失足摔下崖壁,近在咫尺的馬夫卻不敢上去拉一把?;叵肫甬敃r的場景,村支書劉大軍依舊覺得心驚肉跳。
這條艱險的路是山上4、5組4組群眾的唯一通道,這兩個組有貧困戶20多戶,不論是發(fā)展產(chǎn)業(yè),還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都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
1月22日,張樹香正式加入該村脫貧攻堅“尖刀班”,經(jīng)過數(shù)天的走訪,她堅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由于地理環(huán)境艱險,修這條路的成本比其他地方高出數(shù)倍,村里沒錢,張樹香就帶著“尖刀班”隊員四處奔走,籌措資金200多萬元。
2月初,改線新修路終于動工了,鄉(xiāng)黨委書記唐猛是聯(lián)系領導每,周都來現(xiàn)場協(xié)調解決問題。張樹香帶著“尖刀班”隊員一天往工地上跑好幾趟,現(xiàn)場監(jiān)督工程質量,公路推進到哪里,他們的身影就出現(xiàn)在哪里。
為了降低坡度,新公路并不是在原來的路基上修建,而是腰綁繩索、用炸藥和鋼釬一點一點在懸崖上開出來的。炸出來的亂石大的比人還高,兩三人不能合抱,大大小小的亂石堆滿了路面,人無法通行。
“尖刀班”要現(xiàn)場監(jiān)督,又必須走這條路上4、5組走訪貧困戶,只能從大石頭上爬過去,哪怕石頭的斷面如刀子般鋒利。
雖為女流,作為班長,張樹香第一個上。第一天爬過的路約有200多米,爬過亂石后,她的手上被劃出了口子,剛買的解放鞋也被劃出了兩條口子。
炸藥開山持續(xù)了90多天,張樹香就和“尖刀班”隊員爬了90多天,“廢”掉了一雙解放鞋,身上被劃出了多少道口子,她已記不清了。但在這些天里,她走訪了貧困戶43戶,在她和隊員的監(jiān)督下,新修的險路,沒有出一次安全事故,工程質量也受到監(jiān)理方的好評。
走訪入戶:練出鐵腳板
“人家女同志買鞋選漂亮的,張樹香買鞋只選‘經(jīng)掰’的,并且一買就是好幾雙?!眲⒋筌娬f。
這說的是張樹香腳下的解放鞋,綠色橡膠底、綠色帆布鞋面,土氣十足。
剛到村里時,張樹香穿的是一雙白色運動鞋,但她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穿錯了。"我這個屋里泥巴灰多,莫把你的白鞋子弄臟了。",當時,一位村民看著張樹香腳上的白鞋子說。
這引起張樹香反思,從那以后,張樹香在村里就是一雙解放鞋“走天下”。
“踩泥巴,爬田坎,這個鞋實用。”張樹香說。
騾馬洞村的43戶貧困戶、97戶村民,大致分兩個地方集中居住,一是沿著河邊住有40多戶,二是住在山上的4、5組。河邊通公路,入戶走訪相對方便,而交通條件不好的4、5組,只能靠腳走。
爬亂石,走山坡,6公里毛坯路走下來需要2個小時,人已汗如雨下,接著就是一戶一戶走訪。
每天清晨匆匆吃完早餐就出發(fā),中午吃攜帶的干糧,直到晚上才能回到住處,還要將走訪來的第一資料整理登記,忙到深夜轉鐘是常有的事。
“剛開始的那幾天,走下來后感覺腳都不是自己的?!薄凹獾栋唷标爢T潘和平說,“第二天腿上酸疼,每走一步都是靠毅力,我們男同志尚且如此,更莫說張樹香這位女同志?!?/p>
這一走就是一個多月,張樹香和尖刀班隊員走訪群眾97戶,平均每戶群眾家里都去了9次,將4、5組40多戶人家的情況都了然于心。
這一個月走下來,張樹香不得不換一雙新解放鞋,第一雙解放鞋被走掉了鞋底。如今,張樹香已走廢了3雙解放鞋。“腳走得更結實了,增粗了一圈?!睆垬湎阈ρ?。
4組貧困戶魏代菊雙眼失明,但她的心亮堂著。8月17日,張樹香再次來到她家,她趕緊過來打招呼:“小張,你這三天兩頭就跑過來,我隔老遠聽聲音就曉得是你來噠?!?/p>
“這是潘同志,這是劉書記……”經(jīng)過一次次接觸,魏代菊對他們的熟悉已是聞聲知人。
羅方乾是該村住得最偏遠的低保貧困戶,從村委會到他家,要馬不停蹄地走2個多小時。
“羅忠坤因右腿膝關節(jié)患內(nèi)風濕喪失了勞動能力,四個姑娘出嫁,一個兒子在家照顧他,孩子都很孝順,雖然貧困,但家風很好,養(yǎng)了6桶蜜蜂……”
“魏代菊雖然雙目失明,但非常勤勞,從不對生活抱怨什么,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養(yǎng)了14桶蜂蜜、種了18畝枇杷、11畝油牡丹……”
半年多下來,張樹香走“廢”了三雙解放鞋,但換來了對于所有貧困戶的情況一口清。也在這半年,摸清村里底細的“尖刀班”,修通了村里的入戶路,目前正在硬化;帶領群眾發(fā)展中蜂養(yǎng)殖320桶、黃豆207畝,發(fā)展李子160畝、耙耙柑200畝、枇杷300畝……這個深度貧困村如今脫貧在望。
牽手群眾:牽出真感情
8月17日下午,太陽夕照,走在羅馬洞搶修河堤上,“尖刀班”隊員汗如雨下。
劉卓清的哥哥劉星海跑了來,將剛洗干凈的黃瓜塞進 “尖刀班”隊員手中。他不能說話,但用手比劃的意思大家都看懂了:“剛洗的,快吃。”
兩兄弟殘疾多年,因行動不便等原因,一直沒辦到殘疾人證。張樹香了解到兩兄弟的情況后,幫他們補辦殘疾人證,辦低保。還根據(jù)村里的幫扶措施,給兩兄弟辦危房改造、讓他們養(yǎng)蜂、種枇杷……
生活看到希望的一家人把張樹香當大姐姐看待,把“尖刀班”隊員當親人。將心比心,拿真情換真心,一個個“尖刀班”雪中送炭的故事牽出干群的真感情。
7月3日傍晚到5日,持續(xù)三天的大暴雨讓騾馬洞成了沼澤。周圍山上的雨水順著地勢沖下,在河堤不超過十米高、河寬不超過六米的河里“萬馬奔騰”。河水漫過橋面,漫過村委會前的場壩,兩河交匯處的村委會成了"半島"。
“雨下得像瀑布一樣,桌面大的石頭被水沖得滿河滾,沿河的行道樹被連根拔起……”潘和平說起當時的情況,仍心有余悸。
4日夜里,張樹香的電話響個不停,4、5組多戶群眾反映,停電了。
村里居住的多為留守老人,本就行動不便,夜晚失去照明,更是舉步維艱。
“尖刀班”隊員一邊給電力部門申報故障修理,一邊帶著“尖刀班”隊員,打著電筒,進了雨中。
走在絕壁公路上,暴雨讓絕壁上隨時都有落石的危險;瓢潑大雨中,哪怕打著傘也渾身濕透,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跟頭??纱蠹翌櫜簧线@些,“群眾有沒有受傷?財產(chǎn)損失如何?”
當晚不是不眠的夜晚,張樹香帶領“尖刀班”隊員們一戶一戶地走訪統(tǒng)計,得知沒有群眾受傷,財產(chǎn)損失也很輕微時,大家猜舒了一口氣。
93歲的文老奶奶對當晚記憶猶新:“張同志一進門就拉著我的手,問有什么損失沒有,非常關心,看到停電了,她還把自己用的手電筒給了我?!?/p>
“我們‘尖刀班’的同志都從事過多年的農(nóng)村工作,要贏得群眾的信任,就必須用真情換真心。”張樹香說。
(恩施州政協(xié) 何冶 馬燕玲 供稿)